汽车车身检测工具的介绍、设计和开发
原始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或车身与其他团体之间相互责任的基础。使用CUBING不仅解决了汽车设计的数字化模型难以冻结的问题,而且在其他零件与车身匹配时更容易发现问题。另外,主模型做不出来或者做起来比较难或者做起来比较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代表了项目的成功程度。因此,使用主检工具使主机厂盈利。
3、主体检测工具的开发设计
3.1 主体检测工具的结构
根据外观和内饰检测载体是否分离,主要检测工具结构可分为一体式和分离式。
3.2 主体检具的材料选择
目前欧美机型主要使用铝材,而日本更多使用树脂材料。由于欧美机型更换频率低,而日本机型更换频率高,树脂材质方便改装加工。此外,铝材较重,使用时不易搬运,而树脂材料较轻,操作者操作简单。铝材不易变形,树脂每年变形0.02mm。目前,我国使用的铝材较多。下表3-2显示了每种材料的优缺点对比。
3.3 结构设计
内外功能主模型的主要结构为底座、载体模型、标准件模块、连接件。底座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强度,其作用是承载承载模型,确定车辆坐标系的位置,并辅助承载、提升、牵引等功能。
航母模型分为白车身车身和白车身闭合件两部分。其功能是作为内外饰件及部分功能件的放置载体。该模型的设计依据是白车身外表面和白车身封闭件。
标准件模块是根据3D数据制作精度更高的模型,用于安装在载体模型上,验证内外饰件的匹配情况。
连接器包括铰链、紧固件等,用于连接标准件和载体模型,也可以为验证件提供安装信息。铰链也是一个标准件模块,可以用来匹配闭合件。所有紧固件均为国际标准紧固件,所有螺纹均为公制螺纹。
3.3.1 基础设计
基础平台及支架,包括铸造平台、槽钢焊接框架、起重装置、牵引装置、叉车脚等
水平调节机构,可保证底座在三坐标测量台上调整到人体坐标系的水平位置。
水平和车身坐标系定位孔或检查块。可根据需要布置4~6个。上表面和与其垂直的侧面进行精磨,上表面中心开孔,标出车辆坐标轴的下坐标作为测量参考。
底座的设计应采用三维全仿真数字化设计,并自行进行安装匹配仿真。所有公称尺寸、公差、配合尺寸等均应在生产图纸中注明。
三坐标测量台上的底座的水平调整和定位模块和定位测孔的操作要方便、得心应手。
底座要充分考虑使用灵活性。对于尺寸和结构相似的不同模型,在设计底座时应考虑重复使用和完全灵活的设计。
3.3.2 载体模型设计
载体模型的划分是基于设计状态下的白车身和白车身封闭件的划分方法。载体模型的所有模块组装在底座上后,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相当刚性的、自支撑的组件。
在载体模型中应考虑块的重量。每个块的重量既要保证自身的承重要求,又要保证工人在拆装作业时的方便。块不应该太重。
载体模型基本上应分为以下主要功能模块:前车身模块、前盖模块、前墙板模块、上车身前模块、前地板和门槛模块、左/右前门模块(非组装总成)、挡泥板模块、中底板模块、上车身中间模块、左/右后门模块(非组装总成)、后底板和后门槛模块、后部/行李箱模块、行李箱盖模块、上半身后模块。
3.3.3 标准模块设计
标准模块包括四门二盖总成、挡泥板总成、前后组合大灯、前后保险杠、仪表盘、副仪表盘、门把手、雾灯、侧转向灯、铰链、等模块是可互换的。可安装在载具模型上检查与周边零件的配合情况,也可直接安装在实车上检查车身焊接质量。本文来自汽车设计网()希望各位朋友喜欢,支持我们的汽车设计论坛,我们会做的更好!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及原文链接,谢谢合作!
3.3.4 联轴器零件设计
为了考虑通用性汽车检具汽车检具,螺栓和螺母的形状和尺寸相同,螺纹按照国际标准尺寸确定。
整个车身的形状和尺寸与联轴器部分相同。
其他配件如铰链和其他车身配件均按照3D数字模型进行铣削,以确保一定的精度。
4、主体检测工具的精度检测
4.1 检测原理
在3D数据上虚拟划分网格,得到每个网格节点的坐标;根据3D数据在检具上画网格线,用3坐标测量仪测量各节点的数据,将3D数据与检具上对应的点坐标进行比较,验证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检测精度。
4.2测量结果处理
各个厂家的验收精度要求不同,一般按照以下精度要求进行验收。
基准面平面度≤0.05mm/m
参考孔位置精度≤±0.05mm
定位运动部件的匹配精度为H7/g6或H7/f6
产品安装孔位精度≤±0.2mm
模块安装孔位置精度≤±0.1mm
模组配合间隙精度≤±0.1mm
模组功能区表面精度≤±0.2mm
模组非功能区表面精度≤±0.5mm
重复安装精度≤±0.05mm
一般安装配合件的位置精度≤±0.3mm
6、主体检测工具的功能检查
6.1 次交易所验证
互换验证主要是主检具模块与实物的相互互换安装,验证匹配安装的安装信息和功能实现,包括以下6-1验收内容。
6.2 操作便利性和可重复性验证 xtg 汽车设计网络
检具的可操作性测试主要是对主检具的各部分进行拆装,以确定操作的难易程度;重复性验证主要是对模块进行反复拆装,检查安装匹配结果是否稳定。
7、总结
近年来,主要检测工具在国内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相关资料很少。为明确主要检测工具,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主要检测工具的定义、功能和发展趋势;阐述具体的设计内容;分析最终验收过程。所以对主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希望能为车型主检工具的开发和验收提供帮助。